莫欺少年窮,屬虎男最有可能逆襲 屬虎男一生的命運如何
2023-07-28
更新時間:2023-07-28 14:08:15作者:佚名
1、阿依特斯——哈薩克人民的“百科全書”
2、哈薩克族樂器,你知道是哪些嗎
3、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傳說中的永樂大典
4、被稱為百科全書 什么問題都能解的星座
5、滿族說部——北方民族的“百科全書”
6、猜你喜歡:
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民族的藝術(shù)瑰寶,它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它反應(yīng)了哈薩克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及習慣的百科全書,它也是我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下面新疆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guān)于阿依特斯的精彩內(nèi)容,一起來深入了解吧。
據(jù)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文化局工作人員介紹,哈薩克人的祖先是早在公元前就活躍于阿爾泰山、天山、伊犁河谷的烏孫、康居、突厥、契丹人,是西北地區(qū)最早經(jīng)營“絲綢之路”的人。由于祖先們都是過著游牧兼農(nóng)業(yè)的生活,所以歌和馬被稱為是“哈薩克人的兩只翅膀”。和其他愛好唱歌的民族一樣,唱歌在哈薩克人的生活中顯得十分重要,是哈薩克人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
哈薩克族曲藝的典型代表就是“阿依特斯”。阿依特斯以其帶有濃郁哈薩克風格的唱詞、音樂以及悠久的歷史文化,被譽為全面反映哈薩克人民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百科全書”,是哈薩克民族藝術(shù)中最燦爛的一塊瑰寶。有研究者這樣說,哪里有哈薩克人居住,哪里就有“阿依特斯”悠揚的曲調(diào)。
據(jù)了解,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曲藝的典型代表,表演形式為帶有競技性的對唱,和“花兒”類似,其內(nèi)容豐富,曲調(diào)唱腔多樣,極受群眾喜愛。阿依特斯傳統(tǒng)內(nèi)容主要有哈薩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哈薩克人的民族感情。
和其他民族曲藝最初用來抒情敘事不同的是,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最初的功能是傳授知識和人們之間表達對某個問題的思辨。在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期,靠口頭語言交流的哈薩克人發(fā)展起來了世代相傳的口頭文學。古代因為哈薩克草原沒有像中原地區(qū)國子監(jiān)那樣傳授知識的機構(gòu),也沒任何除語言之外其他的文化傳播媒介。
再加上哈薩克人歷來逐水草而居,文化傳播和傳承相當困難。據(jù)哈薩克族民間傳說,為了解決本民族文化傳播難、傳承難的問題,當時一些哈薩克族的阿肯、詩人們,利用一切可以將人們組織起來的集體活動如婚禮或聚會等,發(fā)起對唱活動,用歌聲提出問題,要求人們用詩歌即興作答。在詩歌的思辨過程中,阿肯和詩人們向公眾傳播知識,表達觀點。
這種以詩人彈唱為主,集音樂和歌唱于一體的文學娛樂樣式具有容易接受、記憶方便的特點,因而逐漸成為哈薩克人節(jié)日聚會的必備節(jié)目:聚會的舉辦者在招待客人的同時,邀請鄰里與客人同彈唱,客人會把自己在主人家聽到的唱詞背誦下來,帶回自己家鄉(xiāng)彈唱給鄰里;而主人和主人家的鄰里也能從客人身上得到新的知識。
這已經(jīng)從一種簡單的娛樂形式變成了一種重要的知識和信息交流的方式。這種帶有音樂的交流方式大受人們喜愛,他們不僅在會上積極參與,互相攻辯,甚至在散會后也將這些阿依特斯曲調(diào)、唱詞帶回家中相互彈唱,和親朋好友分享。通過這種互相交流,口口相傳的傳播方式,哈薩克的知識和文化就會同這唱詞一起,很快在整個哈薩克人聚居區(qū)傳播開來。
哈薩克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具有豐富多彩人文藝術(shù)的民族。隨著民族的形成、發(fā)展,哈薩克族的民族樂器也隨之誕生。先人們經(jīng)過長期的創(chuàng)造,為我們留下了多種多樣的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和器樂演奏方式,以及大量優(yōu)秀的器樂曲。本期的哈薩克族文化帶你了解哈薩克的傳統(tǒng)樂器。
冬不拉
冬不拉是哈薩克民間最流行的傳統(tǒng)樂器。冬不拉的種類繁多大豆油是松木和樺木鑿成,雕刻精細,鑲嵌美觀冬不拉的形式,一種音箱是三角形,哈薩克以近代大詩人阿拜命名,叫“阿拜冬不拉”,一種音箱是橢圓形,以哈薩克民間阿肯江布爾命名,叫“江布爾冬不拉”。這兩種冬不拉,外形不同,音色也各有千秋。多數(shù)是兩根弦,也有三根弦,弦一般用羊腸制作,現(xiàn)在已用尼龍纏鋼絲線替代,并增加和使用了銅質(zhì)品位?,F(xiàn)在的冬不拉,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擴大了音域,增大了音量。冬不拉一般有5、7、9個琴品,有的冬不拉有13、14個琴品,還出現(xiàn)了調(diào)21個琴品的冬不拉。根據(jù)冬不拉的槽面、覆手、曲首、大小、長短、所繃琴弦和纏品位數(shù)目多少以及伸縮的音域和音量的大小,有人將其定名為五種不同類型的冬不拉,即:4弦12品的最高音冬不拉稱為“皮克洛”;4弦15品高音冬不拉,稱為“魯里瑪”;2弦13(或14、16)品的中音冬不拉,稱為“巴茲”,2弦10品低音冬不拉,稱為“庫拉勒巴茲”。此外還因哈薩克族歷史、地域、部落、文化心理、生活習俗差異,在民間還存在其他各種形制的冬不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品種大約有十幾種。
節(jié)特根
節(jié)特根,琴身長1米左右,呈長方形,用整塊木頭雕鑿而成,木盆狀音室,類似漢民族的古琴和古箏式的臥式彈奏樂器,用馬尾絲固定7根弦,弦下由7枚畜踝骨當琴碼。節(jié)特根無松緊弦的琴軸,而是通過左右移動做為琴碼的踝骨來調(diào)節(jié)音調(diào)高低。由于琴有精良的共鳴箱,備有較多的琴弦,所以彈奏起來音量大,音域?qū)?,音色?yōu)美動聽。
庫布孜
庫布孜,用整塊木頭雕鑿制成,呈彎柄勺行,琴頸短,琴腹是大勺狀,全長60-70厘米,音箱腹面張開,背面下部蒙有駱駝羔皮或羊皮。上張兩根或三根用馬尾或牛筋、駱駝筋制成的琴弦,琴弦和弓弦用松木膠擦拭,琴勁無指板、無品位。演奏時,兩膝夾琴,一手按弦,一手用馬尾弓拉奏。琴聲與小提琴相仿,演奏方法較小提琴復(fù)雜?,F(xiàn)代庫布孜改進后,增加為四根琴弦,并安裝有紙板和共鳴箱,拉走起來,聲音細膩、深沉、典雅、柔美,富有表現(xiàn)力。
色布孜克
色布孜克,哈薩克語是“吹”的意思。色布孜克是哈薩克族民間藝人最常使用的一種吹奏樂器,被哈薩克人民譽為“心笛”。這種樂器類似于漢民族的豎蕭,是一種豎吹木笛。原先用草原上的一種“從文依草”制成,如今發(fā)展到用松木、骨頭、銅片、鐵筒和鋼管做原料。色布孜克長約50-70厘米不等。管開3孔、4孔或5孔。原先管外扎套羊腸細繩保護,先改用銅絲。不吹時套木塞,以保護木笛。吹走前,先吸水潤濕管口,用舌頭堵住關(guān)口大部,留一小口為吹孔。吹奏時發(fā)出不同音階,同時用喉頭發(fā)出持續(xù)低音,形成雙聲部,音量較小,音色柔和
尚庫布孜
尚庫布孜為哈薩克民間近代流行的一種復(fù)合拉奏樂器。此琴由鐵皮制成,梨形,上面固定鋼弦。演奏者手上套音手鈴,拉奏鋼弦。演奏時,琴弦與鈴聲融匯一體,形成獨具特色的曲調(diào)和音響,此樂器在民間多為婦女演奏。
阿薩塔亞克
阿薩塔亞克,是握在手中搖撼發(fā)聲的樂器,亦為薩滿巫師跳神時所用,形同花傘,由一大一小組成,圓頂周圍綴有許多小項鏈式的銀響環(huán),蓋上雕鏤出各種美麗的圖案,全長月1.3米。演奏時主要靠撼搖發(fā)出沙沙聲,富有節(jié)奏感。故亦稱搖撼桿或棍棍音。
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曾發(fā)生過很多的事件,而有很多的事件都會別記錄下來,因此就有了多很多事件理解的依據(jù)。你們知道中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是哪一本嗎?本期的民族文化帶你去了解看看古代最大的百科全書:傳說中的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于大明永樂年間,內(nèi)閣首輔解縉總編的一部中國古典集大成的曠世大典,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22,937卷(目錄占60卷),11095冊,約3.7億字,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顯示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光輝成就,但《永樂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確定是否存在永陵外,永樂副本卻慘遭浩劫,大多亡于戰(zhàn)火,今存不到800卷且散落于世界?!恫涣蓄嵃倏迫珪吩凇鞍倏迫珪睏l目中稱中國明代類書《永樂大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永樂大典》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個符號
《永樂大典》是一部類書,它編纂于明朝永樂年間,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它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shù)、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珍品,也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大型古代典籍。類書,就是將一類或多類文獻資料輯錄出來,按照一定的方法,如類、韻、字等進行編排,以方便檢索和查詢的工具書,類似西方的百科全書。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類書是魏文帝時編纂的《皇覽》;以后歷代都有纂輯。歷史上較為著名的類書有唐代的《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宋代的《太平御覽》、《冊府元龜》,明代的《永樂大典》,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等。其中以《永樂大典》規(guī)模最宏大,輯錄書籍數(shù)量最多。
《永樂大典》共計有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0095冊,全書字數(shù)約3億7千萬字?!队罉反蟮洹返囊?guī)模遠遠超過了前代編纂的所有類書,即使是清代編纂的規(guī)模最大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也只有1萬卷、1億6千萬字,不到《永樂大典》的一半?!队罉反蟮洹返囊?guī)模更是西方同時代的典籍所望塵莫及的。
據(jù)粗略統(tǒng)計,《永樂大典》采擇和保存的古代典籍有七、八千種之多,數(shù)量是前代《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龜》等書的五、六倍,就是清代編纂的大型叢書《四庫全書》,收書也不過3000多種。
說到《永樂大典》,不能不提到主持編纂這部典籍的兩個大功臣:解縉和姚廣孝。
解縉生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正是明太祖朱元璋剛剛推翻元朝統(tǒng)治,建立明王朝的時候。明成祖朱棣很賞識他的才華,任用他主持過《太祖實錄》和《列女傳》的編纂。不過最讓他名垂青史的,還是他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經(jīng)歷。
姚廣孝生于元元統(tǒng)三年(1335年),蘇州長洲人,比解縉年長34歲。姚廣孝14歲就出家當了和尚,法名道衍。姚廣孝被明成祖朱棣請出來主持纂修《永樂大典》一則是因為解縉編纂的《文獻大成》(《永樂大典》前身)還是遵循儒家正統(tǒng),沒有兼收佛道之書;另一則是朱棣聽說建文帝隱姓埋名在佛寺中,要通過姚廣孝主持《永樂大典》編纂的機會,拉攏佛道信徒,以找到建文帝,根絕后患。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有些人無所不能,什么事情都知道,好像沒有能夠難得到他們的知識,堪稱百科全書,那么下面就為大家揭曉下十二星座中被稱為百科全書,什么問題都能解的星座有哪些?
巨蟹座:好奇心重
巨蟹座之所以被稱為行走的百科全書,其實就是因為他們好奇心非常的重。也正是因為他們好奇心重,所以他們想要快速的去尋找答案,如果一旦他們沒有找到答案的,是不會罷休的。所以別人提過的問題,都是他們已經(jīng)找到答案的,這就是為什么他們無所不知的原因。
金牛座:喜歡學習
中國的56個民族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地域文化的差異也造就了每個民族的特色,當然,有首歌把其中一個民族的人的性格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雪村的《東北人都是活雷鋒》。那么,接下來小編就帶你領(lǐng)略珍貴的吉林文化吧!
滿族說部作為“口頭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的出現(xiàn),對于中國文學的學科建設(shè)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滿族說部21世紀伊始在全球保護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熱潮中驟然崛起、閃亮登場,將推動中國文學史的內(nèi)涵和架構(gòu),與時俱進地呈現(xiàn)書面文學與口頭文學兼?zhèn)?、漢民族文學和少數(shù)民族文學并重的新的發(fā)展趨勢;與此同時,由于滿族說部具有文藝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等多方面的價值,其搶救和研究還將為保持人類文化的多樣性作出重要貢獻。
窩車庫烏勒本、包衣烏勒本、巴圖魯烏勒本、給孫烏春烏勒本
滿族說部的稱謂,源自滿語“烏勒本”,譯作漢語當為“傳”、“傳記”之意;由于清朝中后期滿語漸廢,便改用“滿族說部”或“英雄傳”的名稱。與之相應(yīng)的,講唱說部也大多運用漢語,偶爾夾雜某些滿語成分。滿族說部的藝術(shù)形式,經(jīng)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由短到長的發(fā)展過程。最初主要在氏族內(nèi)部口傳心授,滿族日常生活中須臾不可離開的一縷縷鬃繩的紐結(jié)、一塊塊骨石的凹凸、一片片獸革的裂隙,都刻述著氏族內(nèi)部數(shù)不盡的非凡經(jīng)歷和英雄壯舉,從而形成了說部最古老的形態(tài)。
說部藝術(shù)形式具有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和生動的人物形象,說唱結(jié)合,以說為主,有時也伴有講唱者模擬說部中人物動作的生動表演。滿族民間俗語所謂“要有金子一樣的嘴”,乃是對于擅長講唱口頭文學和說部作品的代表性傳承人最大的褒獎和最高的夸贊。
就氏族而言,講唱說部并非單純的娛樂和消遣,而是追念氏族先人業(yè)績、傳承“民族文化記憶”的最好行動,因而講述的過程被闔族看成神圣而隆重之舉,往往由族中德高望重的長者或薩滿講唱。開始之前要焚香漱口、祭拜神靈,而后虔誠講唱,氣氛神圣肅穆。聽眾則要嚴分輩分,謙恭有序??梢姖M族的“講祖”、“頌祖”活動同氏族內(nèi)部的祭祖習俗密切相關(guān),乃是滿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最穩(wěn)定的因素,承載著氏族對自然、社會的認識和對祖先、英雄的崇拜。
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久而久之贊語頌文終于演變和升華為篇幅浩瀚、雄渾壯闊的說部藝術(shù),把北方民族口頭長篇敘事文學推進到新的境界。滿族說部具有極其豐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十分廣泛的社會生活內(nèi)涵,乃是滿族及其先世社會史、氏族史、家庭史的濃縮與剪影,屬于民族精神、民族智慧無比豐富的載體。由于其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知識體系,因而堪稱北方民族生活的百科全書。
據(jù)近年來我國的民間文化工作者通過田野調(diào)查的初步掌握,滿族說部就內(nèi)容看大致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類為窩車庫烏勒本,俗稱“神龕上的傳說”。這類說部主要來源于各姓滿族珍藏的薩滿神諭、薩滿記憶,如黑龍江璦輝地區(qū)流傳的《尼山薩滿》、《西林大薩滿》、《恩切布庫》和黑水女真人的創(chuàng)世神話《天宮大戰(zhàn)》、東海女真人的創(chuàng)世史詩《烏布西奔媽媽》等,便是典型代表。流傳在烏蘇里江以東錫霍特山麓的創(chuàng)世史詩《烏布西奔媽媽》原為滿語韻文,可誦可唱,表現(xiàn)的是部落時代的戰(zhàn)爭風云,從形式和內(nèi)容看都屬于地地道道的薩滿英雄史詩。在北方民族人民的心目中,烏布西奔媽媽是永遠不死的,至今仍然在活態(tài)的口碑中流傳。
第二類為包衣烏勒本,即家族傳、家族史。這方面的說部在滿族諸姓家族中至今時有發(fā)現(xiàn)。比如吉林省長春市趙姓家族的《扈倫傳奇》,黑龍江雙城馬亞川承襲的《女真譜評》、《海寧南遷傳》,黑龍江璦輝富氏家族的《順康秘錄》、《秋亭大人歸葬記》、《東海沉冤錄》,黑龍江寧安富英仁傳承的《東海窩集傳》等,其中《東海窩集傳》乃是流傳于黑龍江寧安深山老林中的窩集人的作品。“窩集”為滿語“稠密森林地帶”的意思,而窩集人即野人女真。
所謂“野人女真”,是生活在原始森林中即大山深處的“林中之人”。寧安地區(qū)四周環(huán)山,中間屬河谷平原,與外界相對隔離的特殊地理環(huán)境為滿族說部的保存流傳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也使《東海窩集傳》成為滿族說部中具有原始活力的代表性作品,堪稱研究滿族原始思維及其審美觀念的活化石。
第三類為巴圖魯烏勒本,即英雄傳。這部分作品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真人真事的傳述,二是傳說人物的演義。前者如黑龍江寧安地區(qū)富察氏后裔富英仁承襲講述的《薩大人傳》,以及《兩世罕王傳》(又名《漠北精英傳》)、《忠烈罕王遺事》、《雙鉤記》(又名《竇氏家傳》)、《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鰲拜巴圖魯》、《松水鳳樓傳》、《黑水英豪傳》等;后者如《烏拉國佚史》、《佟春秀傳奇》等。
其中《雪妃娘娘和包魯嘎汗》記錄了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家族通過與蒙古貴族聯(lián)姻、“團結(jié)蒙古族共同建設(shè)大清王朝的歷史故事,反映了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共生共存、互動互補的發(fā)展過程,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譜寫了一曲響徹云霄的贊歌。整個作品情節(jié)曲折,引人入勝,達到了頗高的藝術(shù)水準。
第四類為給孫烏春烏勒本,即說唱傳奇。這些說部主要歌頌各氏族流傳已久的英雄人物,如著名的愛情傳說《紅羅女》及其不同傳本《比劍聯(lián)姻》、《紅羅女三打契丹》等。
可能你也喜歡:
中國首個信俗類世界遺產(chǎn)的媽祖信俗
澳門文化:深具凝聚力的媽祖文化
福建文化遺產(chǎn)有哪些,你知道嗎?
至今不衰的蘇州評彈
哈薩克族網(wǎng)站哈薩克族服飾哈薩克族歌曲哈薩克族歌曲故鄉(xiāng)哈薩克族舞蹈哈薩克族的風俗習慣哈薩克族帽子哈薩克族美食哈薩克族人口哈薩克族明星哈薩克族服裝哈薩克族女孩哈薩克族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