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邁的白族酒文化,你了解嗎 白族酒量
2023-08-22
更新時間:2023-08-22 10:04:49作者:佚名
1、民族文化揭秘:彝族向天墳是什么
2、彝族民歌被稱之為民族文化的載體
3、彝族傳奇民族歌曲《阿詩瑪》
4、彝族的祖先是什么民族
5、彝族民族傳統(tǒng)文化:彝族漆器
6、猜你喜歡:
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著很多的家,在來到這個世界之前,母親的子宮就是你的家,來到這個世界之后,這些條條框框的房屋也是你的家,當你離開這個世界之后,地底的墳墓更是你最后的一個家。
那么,本期彝族文化一起了解彝族向天墳是什么。
眾所周知,歷法是人類文明的標志。聞名世界的瑪雅文化其精髓之一便是歷法。以前,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都通行農歷,但在我國的彝族,至今還保留著一種鮮為人知的古老歷法——彝族十月太陽歷。據(jù)專家推測,此種歷法淵源于遠古伏羲,大約有上萬年的歷史。它把中國的文明史追溯到埃及、印度、巴比倫、墨西哥四個文明古國之前。
向天墳為古代一種獨特的墓葬形式,因墓頂擇朝天之向,故名。在貴州威寧、赫章,云南昭通、楚雄以及四川雷波等地存在著一種墳丘形狀頗具特色的彝族墓葬。
從其外形和結構來看,大致可分為圓環(huán)狀、單圓臺狀和三圓臺堆壘金字塔狀三種類型。這種墓葬的最為突出之處是在每座墳丘的頂部都有一個向天的圓形凹口,死者火化后將骨灰盛于瓦罐內,再埋葬于凹口處。因此,威寧等地有人把這種墳墓叫做“向天墳”。向天墳均屬火葬墓,于尸灰陶罐上覆以三圓臺或單圓臺型墓冠。
在子午鎮(zhèn)以口村廟坡嶺崗上,發(fā)現(xiàn)小型石質三圓臺金字塔型向天墳19座,其墓冠大小相差不大,一般三、四人合力即可搬移,大部分無圖案,少部分于底臺面部中臺基周邊刻有線狀八角圖案,或底臺側面邊緣圍刻蓮花葉圖案。呂合鎮(zhèn)太乙村東有粗石塊圍砌3層而成的單圓臺向天墳2座,圓臺高1.05米,直徑1.12米,中間所填土只比圍口高出3—4厘米。
據(jù)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劉堯漢教授等學者調查研究認為,這些火葬墓乃彝族向天墳,是兼有彝族十月太陽歷觀測太陽定冬夏、斗柄指向定寒暑這兩種觀測方法的古觀象臺。并認為石質墓冠上新刻的八角圖案,代表了彝族十月太陽歷“八方之年”周期紀年法。
也有學者根據(jù)當?shù)厮追Q“白夷墳”或“擺夷墳”,以及圓臺側面周邊刻有蓮花葉圖案系佛教文化特征,認為“擺夷墳”是古代傣族的一種墓葬遺存。這些不同見解尚待進一步研究論證,但向天墳的發(fā)現(xiàn),在民族學、民俗學、考古學、天文學上均有重要意義。
這些形如金字塔的獨特墓葬,建于宋、元年代或更早以前,是古烏撒部落歷代國王、大臣、民眾的墳墓。其規(guī)模、大小不一。其中最大的墳墓,是該鎮(zhèn)百米之外的大墳梁子頂上的“祖摩烏求”,即彝王墳。
據(jù)劉堯漢、盧央研究:向天墳是彝族實行火化,放置骨灰的一種方式,但主要功能是作為觀象臺或天文臺用?!跋蛱靿灐本哂杏凭玫臍v史,同時也有哲學,天文學的科學意義。是研究彝族歷史、歷法的重要實物依據(jù)。1985年3月貴州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結束語】在中國的不同地區(qū)都有著很多不同的喪葬儀式,無論是崖葬又或者是地藏、水葬等等,這些也都是每個地區(qū)對于死者最尊敬的一個選擇。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精神支柱,也是一種力量,而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它代表著這民族的歷史以及一些傳統(tǒng)習俗。而在彝族文化中,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傳承彝族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那么,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彝族的民歌吧!
彝族分布于云南、四川、貴州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彝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六種方言。彝族有自己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音節(jié)文字,其中比較通用的有一千多個。
彝族民歌是彝族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傳承彝族文化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它記錄了彝民族的歷史、科學、生產(chǎn)生活、傳統(tǒng)習俗、哲理、等豐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彝族民歌有各不相同的品種,而概括起來,則大體上可分為敘事歌、山歌、情歌、舞蹈歌和兒歌等幾大類。
敘事歌大都屬于風俗性的彝族民歌,既可用以演唱有關創(chuàng)世造物、民族歷史,又可用于祭龍、祭山等禮儀活動。總的來說,這類民歌都有較強的宣敘性,故一般結構短小,音域不寬、旋律變化也不太大。
山歌類民歌大都具有節(jié)奏自由、音域寬廣、旋律起伏跳蕩的特點,且有的曲體結構相當復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紅河江內彝族的“四大腔”(即海菜腔、莎莜腔、五山腔和四腔),屬四種結構長大的套曲式山歌。這類結構復雜、篇幅長大的山歌,在我國民歌中亦為罕見。此外,彝族山歌的演唱形式多種多樣,有獨唱、對唱、重唱和一唱眾和、或在同一首山歌中,幾種演唱形式兼而有之。
在彝族民歌中,表現(xiàn)愛情的很多,而有的民歌則專用于男女社交這一特定場合。如紅河州的彝族有一種叫做“吃火草煙”的傳統(tǒng)習俗,就是一種專門的社交活動。在這種場合,成對的男女青年,可以盡情對答酬唱。通常以對唱為主;對唱告一段落,再接以齊唱或集體應和。用于這種場合的民歌都以小嗓輕聲吟唱,旋律委婉動聽。歌詞多為即興創(chuàng)作、也有成套傳統(tǒng)唱詞,并大都樸素自然,形象生動。
民間歌舞活動,是彝族人民傳統(tǒng)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內容,通常叫做“打歌”、“跌腳”、“跳樂”,又因伴奏樂器不同而稱為“跳蘆笙”或“三步弦”、“雜弦”等。這些歌舞大都屬于載歌載舞形式。有的彝族民間歌舞活動常按一定順序變化各種舞蹈,天長日久,即形成按一定傳統(tǒng)程式構成的組舞。這些舞蹈歌曲也??呻x開舞蹈單獨演唱。凡屬舞蹈歌,大都節(jié)奏鮮明、音調明快。
在彝族民歌中,兒歌極為豐富。在過去孩子沒有條件上學的年代,這些兒歌就成為孩子們傳授簡單的生活、生產(chǎn)知識的教科書。內容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語言生動風趣,曲調活潑簡練。演唱時常成群結隊地進行,手牽著手,左搖右晃,十分天真自得。
相信人們對于《阿詩瑪》并不陌生,其實這就是流傳在撒尼人民口頭上一直非常美麗的歌曲,是彝族人民世世代代的集體創(chuàng)作,同時,這首歌也體現(xiàn)了撒尼人民的生活習俗與民族風情。那么,大家對于彝族的《阿詩瑪》了解有多少呢?
接下來,就隨著小編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阿詩瑪》中的故事情節(jié)
《阿詩瑪》是流傳于云南彝族支系之一撒尼人中間的一部著名的口傳敘事長詩,分《應該怎樣唱呀?》、《在阿著底地方》、《天空閃出一朵花》、《成長》、《說媒》、《搶親》等十三章,計一千六百余行。長詩以女主人公阿詩瑪?shù)拿譃槠?,以阿黑、阿詩瑪兄妹反抗封建貴族勢力的不合理婚姻為主線,歌頌了彝族勞動人民不畏強權、努力追求幸福生活的斗爭精神和英雄氣概。故事情節(jié)是這樣的:在撒尼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里,阿黑在射箭和摔跤比賽中贏了富家子弟阿支,奪得了彩綢與阿詩瑪互訂終身。但阿支早就看中阿詩瑪,趁阿黑不在把她搶走??墒?,阿支和哥哥比武都敵不過阿黑,只好將阿詩瑪放走。就在阿黑一行高興而歸時,阿支引進的洶涌洪水淹沒了他們。待阿黑掙扎起來后,阿詩瑪已化為一座山石。
《阿詩瑪》的史學價值
長詩《阿詩瑪》不僅反映了其產(chǎn)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環(huán)境,而且還突出反映了它所形成的社會歷史背景。也就是說,《阿詩瑪》還具有高度的強烈的社會歷史價值,它不僅是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同樣應該是一部研究石林彝族撒尼人社會變遷的社會發(fā)展史。從歷史發(fā)展情況看,石林及其附近的彝族社會存在過較長的土司制度,時代上從元朝一直延續(xù)到明朝中期。
《阿詩瑪》不僅是彝族著名的敘事長詩,同時也是明代石林地區(qū)彝族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真實記錄。由于云南彝族社會從元滅大理后或者更早的時期開始,就一直處于停滯甚至衰落的階段,所以,《阿詩瑪》有關“阿著底”彝族社會的描述,為我們勾畫出了古代石林彝族的社會經(jīng)濟面貌,為研究彝族的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據(jù)。同時,該詩還反映了古代彝族宗教信仰。
《阿詩瑪》的藝術魅力
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斗爭的故事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栋⒃姮敗繁蝗瞿崛朔Q為“我們民族的歌”。阿詩瑪?shù)膫髡f已經(jīng)成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喪禮節(jié)以及其它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間廣為傳唱。其藝術魅力隨時間的沖刷而彌久愈新,不減光芒,成為我國百民族文學百花園中一塊璀璨的瑰寶,蜚聲世界文壇。
《阿詩瑪》從彝家山寨走進世界文化殿堂,從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改編為電影、戲劇、文學等多種樣式,成為膾炙人口的人類文化藝術精品和聞名遐邇的世界文化品牌,更無可爭議地成為民族文化世界化的典范。
彝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shù)民族,經(jīng)統(tǒng)計有900多萬人左右,相傳3000多年前就已有彝族的前身西南夷的出現(xiàn)。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這么久的一個民族的祖先是什么民族呢?本期小編就帶你去彝族文化看看彝族的祖先是誰。
彝族:南詔(即蒙舍、蒙嶲、浪穹、鄧賧、施浪及越析)是彝族和白族的共同祖先;最早生活在今云南大理的洱海周圍及哀牢山、無量山北部地區(qū)。
8世紀30年代,統(tǒng)治范圍達到今云南東部、貴州西部與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區(qū)。
南詔奴隸制王朝曾長期統(tǒng)治彝族先民地區(qū),不能不對當?shù)嘏`制的存在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唐天復二年(902)。兩宋300多年中,戎(宜賓)、瀘(瀘縣)、黎(漢原)3州的彝族先民,處在宋王朝與大理政權的相互爭取之中,出現(xiàn)了奴隸制經(jīng)濟相對繁榮的局面。
與之相配合,奴隸制生產(chǎn)關系出現(xiàn)了強大部落奴役小部落的情況。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騎兵自四川分三道進攻云南,經(jīng)彝族地區(qū),促使處于分裂狀態(tài)的各彝族地區(qū)出現(xiàn)比較松散的反蒙古聯(lián)合,開始統(tǒng)一于羅羅族稱之下。
明代276年間,地跨云、貴、川三省的水西(大方),烏撤(威寧)、烏蒙(昭通)、芒部(鎮(zhèn)雄)、東川(會澤)、永寧(敘永)、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茲莫)連成一片,相互支援,保持著基本上相同的奴隸制度,與低下的社會生產(chǎn)力相適應,各彝族地區(qū)基本上可以劃分為土司及黑骨、白骨與家奴3個等級。
彝族漆器擁有者悠久的歷史,是彝族古餐具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民間工藝品,具有原始的古樸風格,花色多樣、工藝精美、構圖奇特、高貴典雅、色澤柔人,具有很高的審美和實用雙重價值,深受人的喜愛。
那么,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彝族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彝族漆器的特色吧!
彝族漆器的歷史發(fā)展
彝族漆器,是在有數(shù)千年歷史的彝族古餐具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民間手工藝品,在保留原始古樸風格的同時,漆藝髹飾工藝上大膽借鑒和采納了現(xiàn)代科技成果,使之日趨成熟。其產(chǎn)品包括傳統(tǒng)的餐具、酒具及新開發(fā)的茶具、旅游紀念品、現(xiàn)代室內裝飾器具等系列產(chǎn)品。“民族性、手工藝、高品位”是其主要特征。
漆器的圖案紋飾與色彩
漆器的圖案紋飾多以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神話傳說、單獨紋樣見多。十分講究裝飾的對稱性和變形的抽象性。點、線、面的運用簡潔得體;漆器的色彩濃烈而明快,感染力極強。對色彩的運用寓意民族審美意識和精神氣質。常用黑、紅、黃三色,黑色為天地之本色,寓意為莊重與威嚴;紅色代表熱情豪放而勇敢;黃色象征著光明與未來。
彝族漆器的主要特色
選料考究
漆器采用酸技術、樟木作坯胎、野生土漆和各種礦物顏料作髹飾,純天然,無毒(不含鉛)、無異味、耐酸堿、耐高溫、不脫漆、經(jīng)久耐用。根據(jù)我國醫(yī)學典籍記載,酸枝木、樟木及天然土漆均有防毒祛病、延年益壽的保健功效,日本科學家早已證實其中含有多種氨基酸及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
工藝復雜
漆器系手工制作,耗時費力,須經(jīng)近四十道工序方能完成,加之土漆漆膜需要在特定的溫度,濕度環(huán)境是才能慢慢干燥,工期長、勞動量大。在封建社會,只有皇室禁城和達官貴人方能享用,價值極高。
天然環(huán)保
彝族漆器全部采用天然原料制成,無公害、不污染環(huán)境。土漆經(jīng)特殊配料曬制,干燥之后對任何人均不會產(chǎn)生過敏反映或其它毒副作用,符合人們講究生活品位,追求自然、環(huán)保的現(xiàn)代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