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靈活就業(yè)人員養(yǎng)老保險沒繳滿年限如何辦理退休
2023-09-06
更新時間:2023-09-06 19:18:19作者:未知
本文將梅州生產、梅州出土、梅州收藏的部分陶瓷文化藝術品奉獻給廣大讀者,以便大家便捷地了解梅州陶瓷藝術文化發(fā)展脈絡——
(一)白如玉的高陂窯
大埔高陂窯始于宋,延至今。高陂窯主要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產品。
高陂是大埔最早的陶瓷產地,宋代以前已有陶瓷生產,有史料記載的陶瓷生產歷史已有700多年,是我省陶瓷主產區(qū)之一,素有“陶瓷之鄉(xiāng)”“白玉城”美稱,更有粵東“瓷都”之譽。高陂瓷是一種漢族傳統(tǒng)工藝。有青瓷、薄胎瓷、釉下青花、釉下五彩等。著名產品為豆青竹節(jié)茶具、豆青竹節(jié)筆筒及豆青竹節(jié)杯,頗為素雅。薄胎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被稱為白玉瓷,精巧玲瓏,秀麗典雅。釉下青花瓷瓶及釉下五彩瓷瓶,色彩斑斕,精巧細膩,綠如翡翠,白勝羊脂。高陂瓷享譽海內外,產品多數(shù)出口,遠銷歐美、中東、東南亞等地區(qū)。
高陂位于大埔南片各鄉(xiāng)鎮(zhèn)水陸交通中心,是全縣陶瓷產品的集散地。舊時陸運不通,各鎮(zhèn)的陶瓷就是經水路由高陂轉往汕頭再運至海外(故大埔陶瓷習慣上也稱為“高陂瓷”)。第一間省立陶瓷職?!皬V東省高陂陶瓷職業(yè)學?!庇?943年在高陂中學借場所創(chuàng)辦。大埔第一間國營陶瓷企業(yè)——“高陂機械陶瓷廠(后改名赤山瓷廠)”于1954年在高陂赤山創(chuàng)辦。第一家省立陶研機構——“廣東省大埔陶瓷研究所”于1959年在高陂烏槎創(chuàng)辦。
?。ǘ┪迦A龍頸坑窯
五華龍頸坑南宋窯遺址,位于五華縣華城鎮(zhèn)西北河子口老柏塘山南坡。窯址出土大量匣缽、墊環(huán)、墊餅以及一些窯磚,在匣缽內還有不少瓷器,均已變形、殘破,或燒結黏附于匣缽內。該窯生產碗、盤、碟、盞、杯、壺、罐等器物,瓷質堅硬、潔白,釉色以青釉為主,包括青黃、青綠、青白色等,個別為醬釉。
1992年,為配合廣梅汕鐵路工程建設,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五華縣博物館組成考古隊,在河子口龍頸坑發(fā)現(xiàn)有瓷窯的堆積,嗣后于1993年進行發(fā)掘。此次發(fā)掘,未清理窯床,僅清理了鐵路工程范圍內的窯址堆積,面積230平方米。據(jù)調查,南坡山地分布約有5座龍窯,其中最西面的1座,長約35米、寬約2.2米,順山勢建造,窯口向南。文化堆積厚0.5~1.1米,灰褐色,含炭屑、灰燼。堆積下部有厚5~10厘米的灰燼層。
出土的匣缽數(shù)量很多,較完整者114件。均為夾砂陶,厚胎,質地較硬,器表有醬褐色釉。器形以漏斗形為多,圓筒形的很少。瓷器以碗、盤、盞類為大宗,罐壺類較少。碗有蓮瓣碗、小碗等。龍頸坑窯未發(fā)掘窯址,但從調查可知屬龍窯,順山勢而筑,屬分室龍窯。
龍頸坑窯的窯具,與南方地區(qū)宋元時期的同類器大同小異。燒造的瓷器,大多數(shù)屬青釉瓷器,中沿外凸起的厚圓唇(如下圖)。碗、盤類是宋元時期較為流行的風格。燒制時漏斗形匣缽裝燒碗、盤、盞、碟,圈足下墊放墊環(huán)或渣餅,用圓筒形匣缽裝燒罐、壺類,匣缽逐個層疊裝燒。龍頸坑窯的器物形制多見于南宋時期,部分為元代,由此推測,窯址的主要年代為南宋時期,至元代期間廢棄。
(三)精致典雅的大埔余里窯
大埔余里明代窯遺址,位于大埔縣三河鎮(zhèn)余里村下村山尾。該窯址20世紀60年代發(fā)現(xiàn),80年代中期廣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曾做過小規(guī)模的發(fā)掘。2013年10月,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中國客家博物館、大埔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大埔縣博物館等單位對其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掘期間依照考古發(fā)掘規(guī)程對該窯址進行課題性的科學研究,同時還十分關注遺址現(xiàn)場的保護,及時建議當?shù)卣扇”匾谋Wo措施。至2014年1月初,發(fā)掘工作告一段落。
此次發(fā)掘工作發(fā)現(xiàn)并揭露了龍窯遺跡4座,還有作坊房址、土灶、轆轤坑、柱洞、灰坑、灰溝等,并出土大批窯具和瓷器標本。現(xiàn)已揭露的龍窯都有不同程度破壞。其中Y3是一座階梯式分段龍窯,保存相對較好,除窯口部分被嚴重破壞外,左右兩側窯壁及各窯室隔墻、火道、窯門、窯床、窯尾煙道等結構都較為清楚,且窯門外還發(fā)現(xiàn)活動面,門外兩側還有柱洞。個別窯床還有成片擺放整齊的匣缽,有的匣缽上還有未取走的瓷器。發(fā)現(xiàn)的房址磚墻遺跡應是當時窯業(yè)作坊隔墻。其中房內發(fā)現(xiàn)有與制瓷有關的轆轤坑等跡象,房外還發(fā)現(xiàn)土灶、灰坑、灰溝等遺跡。發(fā)掘出土了大量青釉瓷器殘件,主要器型有碗、盤、杯、碟、瓶、爐、硯臺、蓋罐、燈盞、燭臺、印模等十余種日常用瓷以及窯具匣缽、窯墊等生產工具,遺物豐富。各類器型素面為主,但也有一些菊瓣紋等花紋。碗和碟上還多印有“?!?“祿” “壽” “安” “德” “寧” “玉” “用”等吉祥文字。
余里窯屬浙江龍泉窯系,時代大致為明代早中期,產品燒成采用南方地區(qū)流行的龍窯,用匣缽裝燒,制瓷技術和燒成技術高超。余里古窯址群分布范圍較大,除現(xiàn)已發(fā)掘的下村山尾外,周邊的山坳及余里上村、五豐村崗崠坑等都有同類窯址發(fā)現(xiàn),數(shù)量約有二十多處。余里窯址是廣東省境內已知最早的仿龍泉青瓷窯業(yè)遺存,而且是同類窯址中罕見保存較好、規(guī)模宏大的明時期龍泉系青瓷窯場,在廣東目前所見的同類遺址中極為罕見。
從考古發(fā)掘情況看,余里古窯群燒制的瓷器精致,造型典雅,裝飾藝術富有特色,而且燒造延續(xù)時間較長,產量較大,從其所處的地理位置看,瀕臨韓江,水運便利,部分產品應該還遠銷海外。余里窯遺址發(fā)掘填補了大埔地區(qū)明代窯業(yè)遺存的空白,而且豐富了廣東地區(qū)陶瓷文化的內涵,為探討廣東的陶瓷歷史、探索大埔縣的瓷業(yè)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線索,為研究余里窯的生產流程、窯爐技術、燒造工藝、銷售路線等提供了依據(jù)。
(四)制作獨特的梅縣瑤上窯
梅縣瑤上宋代窯遺址,位于梅縣區(qū)南口鎮(zhèn)瑤上郭屋村碗窯窩,為宋代窯址。1982年發(fā)現(xiàn),1985年發(fā)掘。窯爐結構為龍窯,窯壁用長方形磚砌筑,窯床傾斜度為23°~ 25°。窯中間有一道隔火墻,上有10個火孔。窯址出土器物有碗、碟、盤、盞、盅、壺和窯具漏斗形匣缽。器物施青白釉、青釉、醬釉,以青釉為主。碗心一周刮釉,疊燒法燒成。少量青白瓷碗、碟的內壁刻花、印花,紋樣有牡丹、飛鳳,以回形紋作邊飾,使用覆燒法,有芒口,與北方的定窯系統(tǒng)瓷器燒制方法相同,省內少見。
?。ㄎ澹┠蠂啻伤嚫G
梅縣唐代水車窯,據(jù)現(xiàn)有考古資料記載,其窯址約有7處,主要分布在水車鎮(zhèn)的瓦坑口、羅屋坑以及南口鎮(zhèn)崇芳山等地,中心窯場在水車鎮(zhèn)瓦坑口一帶。
水車窯于南北朝后期至唐代初期創(chuàng)燒,盛于中晚唐,宋代已少有生產。產品不僅滿足當?shù)厥袌鏊?,還遠銷海外。水車窯產品,品種多樣,造型豐富。據(jù)現(xiàn)有考古資料記載及筆者多年來收集的實物來看,水車窯燒制的產品有碗、碟、杯(盞)、壺、鼎、盂、軍持、罐、爐、瓶、燈、灶、硯等等。從陶瓷的功用來考察,這些種類可分為祭器、明器、實用器三大類;基本能滿足唐代當?shù)鼐用袢粘I?、祭禮、葬禮等所需并有批量銷往海外市場。生產量最大的應是碗和碟。碗常見的有兩類,一類是玉璧足葵口碗,四瓣口,又稱四出線,四棱線(即碗邊開對成四小口,每口有一凸線直下底心);另一類是矮圈足碗,同是四瓣滿釉;器物和制作方法極似我國唐代最著名的浙江越窯的產品,唯支燒法有小區(qū)別,水車窯是滿施釉后在碗外底足擦去三塊釉后用叉形支具裝燒,三塊擦痕明顯。越窯產品則底不施釉,為圓形墊支燒、露圓形墊痕;此類碗有達34厘米口徑的,應專為外銷所制。
水車窯產品釉色青瑩,溫潤似玉,胎質堅硬、厚實,但欠致密細膩,手指叩之,聲音不夠清脆。胎色多呈青灰色,深灰色或灰白色。水車窯主要以釉質釉色取勝,其能傲居唐代廣東各瓷窯之首,全憑青翠嬌嫩的釉色和溫潤似玉的釉質。釉質分玻璃質感和半透明釉,并有厚、薄釉之分,釉面有開片紋和不開片紋兩種。開細片紋者,如宋代哥窯的魚子紋。釉厚者如厚冰堆積、晶瑩剔透。綜合實物表明:水車窯大多以玻璃釉為主,上品者如琉璃,似瑪瑙,觀賞價值極高。其次為半透明釉,無開片紋(出土時間長遇空氣變化亦有出現(xiàn)隱隱約約的淺裂紋);釉色有湖水綠色,豆綠色、黃綠色、艾色等,并有褐色的紫衣釉品種,無論何種顏色均朗潤清淡、氣韻天成。其中以湖水綠色最值一提,比之唐越窯秘色瓷的“千峰翠色”及后世宋代的蓋世名品龍泉窯的粉青釉毫不遜色。
水車窯產品光素無紋,不重裝飾,而以釉面清純、溫潤似玉為追求目標。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出土品有刻、劃花等紋飾者,正如曾廣億《廣東唐宋陶瓷工藝特點》一文中描述“廣東唐代的日用陶瓷,從出土器物來看,除個別罐、盂鏤連線孔外,其余均系素面,胎質厚重,可知當時在陶瓷的制作方面講究實用,不重紋飾、在釉色方面追求玉的效果,一般唐瓷施釉較厚就是這個原因。潮州北郊窯和梅州市梅縣區(qū)水車窯燒制的產品有不少碗、碟、壺、盆、罐等通體釉面光潔無瑕,色澤青中微泛黃色,晶瑩奪目,達到了似玉的要求?!?/p>
水車窯產品制作考究,技術先進。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表明,唐代水車窯的青瓷制作技術和窯爐選型等方面都是比較先進且極富創(chuàng)新改革精神?;旧衔樟颂拼瑫r期最先進的技藝,與被稱為唐代青瓷瓷都——浙江越窯所使用的技藝幾乎無區(qū)別,有些技術沿襲至今還在使用。
水車窯在中唐以來,以燒制青瓷為主。當?shù)毓そ撤e極吸收全國各地陶瓷的先進技術和經驗,并富有改革創(chuàng)新精神,使產品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大膽借鑒國外金銀器的造型,創(chuàng)造出具有外域風情的瓷品。
(六) 五彩繽紛的平遠石正窯
平遠西周石正窯遺址,位于石正鎮(zhèn)安仁村,系一種圓穴窯,在生土中挖成,由窯室、窯箅、火膛、窯門四個部分組成。1974年5月,由廣東省博物館考古隊組織發(fā)掘了四座,結構基本一致。從火門進入為火膛,火膛之上是窯室,中間隔著很厚的窯箅。窯室平面為圓形或橢圓形,無頂,窯壁作弧形狀。窯箅和窯壁用泥拌草涂抹和夯牢,經高度焙燒,極為堅硬。窯箅表面平坦,窯箅之下為火膛,其中四號窯室殘高0.9米,寬1.5×1.8米。據(jù)推測,燒窯時窯頂可能用竹木或石板架成平頂,留出煙道后,其余地方用濕泥加以密封,燒成一窯器物后,再將窯頂揭開,再燒時則再搭上相同的平頂。
該窯出土的陶器,以罐為最多,占69.97%,碗、碟占16.82%,壺、盂、盆、插座和陶壓錘數(shù)量最少。這些陶器,以幾何印紋硬陶為主。紋飾有方格紋、云雷紋、云雷與方格組合紋。素面陶也有,但數(shù)量不多。除印紋陶外,彩繪裝飾也是這批陶器的重要特征。有點彩、劃彩兩種,點彩一般以二、三點為一組,點于器腹或口沿上,點距不很均勻;劃彩則以直線條紋(二至五條為一組)繪于印紋陶器腹環(huán)壁一周,也有繪于口沿的。彩繪顏色有黑、赭、棕紅、暗綠等色,以黑色為主。
該窯雖然系一種豎穴升焰窯,但其燒制的印紋陶和彩繪陶器,據(jù)石灣陶瓷研究所測定,火候一般在900至1200度左右,可見該窯比韶關走馬崗窯進步,有一定的科學性,在燒成氣氛性質方面,能偶爾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