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絕句格律 七言絕句格律在線檢測
2024-05-08
更新時間:2024-05-08 05:23:15作者:未知
1、七言絕句屬于格律要求比較嚴格的近體詩。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詩四句,每句七字,總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韻嚴格,表現(xiàn)為通常只押平聲韻且不能出韻。還要講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況下,以兩個音節(jié)(兩個字)為一個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2、根據(jù)首句頭兩字的平仄,七言絕句分為平起式和仄起式兩大類。其中平起式又分兩種: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韻;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韻。仄起式也分兩種: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韻;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韻。
3、按平仄律,七言絕句有四種標準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兩字是平平,稱之為平平腳);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兩字是平仄,稱之為平仄腳);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兩字是仄平,稱之為仄平腳);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兩字是仄仄,稱之為仄仄腳)。其平仄粘對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即所謂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調(diào)。
4、七言絕句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一種體裁,簡稱七絕,屬于近體詩范疇。此體全詩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韻、粘對等方面有嚴格的格律要求。詩體起源于南朝樂府歌行或北朝樂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晉的民謠,定型、成熟于唐代。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fā)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厲聲教的《觀潮有感》等。
5、明清人認為七絕起自蕭綱、虞世南或是四杰的說法,都是指七言律絕。雖然七絕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的確以律絕為主,但與五絕一樣,古絕之形成還是先于律絕?,F(xiàn)代國內(nèi)外學(xué)者一般傾向于以北朝樂府民歌為七言古絕之源。也有學(xué)者認為七言古絕的源頭應(yīng)追溯到西晉的民謠。雖然漢魏時已有曹丕《燕歌行》這樣成熟的七言歌行,但最早完整的七言四句體的出現(xiàn),是在西晉的歌謠中。這就是逐句押仄聲韻的《豫州耆老為祖逖歌》:“幸哉遺黎免俘虜,三辰既朗遇慈父。玄酒忘勞甘瓠脯,何以詠思歌且舞。”
6、初唐時,七言絕句不僅數(shù)量較少,題材狹窄,而且在詩壇上的影響也很小,藝術(shù)上也不夠成熟,不僅未能充分協(xié)律,而且作風(fēng)比較板滯(如常用對仗作結(jié),有類律詩的前半截),缺乏悠遠的韻度。初唐比較知名的詩人如沈佺期、宋之問,律詩寫得很好,七絕水平卻一般。進入盛唐,大量的七絕詩人涌現(xiàn),在藝術(shù)上有了長足的進步,完全可以與五絕并駕齊驅(qū)。李白、王昌齡、王之渙、王維、賈至、高適、岑參、常建等確是當時詩壇上的一批七絕高手。代表七絕最高成就的是李白和王昌齡二人。王昌齡率先并大力創(chuàng)作七絕,在他的筆下七絕的題材得到了大大拓展,舉凡從軍、出塞、懷古、贈別、狩獵、宴飲以及奉佛、崇道、閨思、宮怨等等,無不可用七絕來表現(xiàn),擴大了七絕在詩壇的影響。
7、七言絕句,由于可以不拘對偶,故構(gòu)寫自由;由于篇幅短小,故語句精煉含蓄,多言外之音;由于講究聲律,故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宜于低吟高誦。自唐代以來,名篇佳句甚多,詠史、懷古、議政事、抒抱負、訴幽怨、說友情,題材多樣,精彩紛呈,是詩歌各種體式中最受歡迎的樣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