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原文及翻譯(醉翁亭記原文)
2023-06-04
更新時間:2023-05-29 06:04:06作者:佚名
一、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jīng)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二、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三、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
四、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yún)s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五、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tài)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六、孔子說:“見到有才能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p>
七、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p>
八、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xiàn)“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
九、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后落葉的。”
十、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四、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五、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六、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八、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泰伯》)
九、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十、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衛(wèi)靈公》)
一
子:先生,中國古代對于男子的尊稱,這里指孔子。
曰:說,說道。
學:學習。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常常;習,復習,溫習。
之:代詞,指學過的舊知識。
說:通“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乎:語助詞,相當于“嗎”?!安灰唷酢?,即“不是……嗎”,反問句式。
朋:朋友,志同道合的人。
自:從。
樂:快樂。
而:轉折連詞,相當于“卻”。
慍 :生氣,發(fā)怒的樣子。
不:表示判斷。
君子:道德上有修養(yǎng)的人。
二
吾: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檢查。在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shù)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簷z查,反省。
為:替。
謀:謀劃。
忠:盡心竭力。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三
溫:溫習。
故:形容詞用作名詞,舊的知識。
而:連詞,表順承。
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通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知,領悟。
可以為:可以、能成為。
以為:以(之)為,憑借(這一點)作為。之,代指溫故而知新,譯為“這一點”。
師:教師,老師。
矣:句末語助詞“了”。
四
學:學習。
而:卻,表示轉折。
思:思考;思索。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
殆(dài):危害。
五
女:人稱代詞,你,后作“汝”。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智慧,這里指聰明。
之:代詞,對待知與不知的關系。
誨(huì):教導。
乎:語音助詞。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時期魯國卞(今山東泗水縣泉林鎮(zhèn)卞橋村)人,孔子得意門生,以政事見稱。
是: 這。
六
思:希望,想著。
?。褐阜词∮袥]有相同的毛病。
齊:相同。
賢: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從他們中間。
內:內心,自己。
七
三:泛指多人;古代漢語里“三”往往不是具體數(shù)字。有時是實指,有時是虛指。
行:走路
必:副詞,一定。
師:老師,先生。
焉:兼詞“于之”,在那里;在其中。
擇:選擇。
其:代詞,代指他們。
善者:好的方面。善:好。者:...的方面
而:順接連詞。
從:跟從,學習。
改:改正。
八
士:有抱負的人。
弘毅:胸懷寬廣,剛強勇毅。
仁: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為:看作。
任:責任。
已:停止。
遠:遙遠。
而:表并列(任重而道遠)
九
之:這里的之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變成偏正結構,不譯或勉強譯作“是”。
歲寒:一年中的寒冷季節(jié),深冬 。
然后(古今詞):然 ,后。意思是分開來解釋的。然,這樣。后,以后。
十
一言:一個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表推測,相當于“大概,恐怕”。
恕:用自己的心來推想別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的思想。
欲:喜歡,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第一則是學習方法和個人修養(yǎng),啟發(fā)人們熱愛學習,加強自律。
第二則是學習方法,講知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
第三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復習對知識的必要性。
第四則是學習方法,強調學習要和思考相結合,闡明了“學”與“思”的辯證關系。
第五則是學習態(tài)度,通過對話論述了聰敏好學、虛心求教的可貴。
第六則是學習態(tài)度,端正學習態(tài)度、提高思想修養(yǎng)。強調隨時都該反省自己。
第七則是學習態(tài)度和個人修養(yǎng),強調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虛心向別人學習,同時要有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第八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懷有抱負就該有堅毅的意志。
第九則是個人修養(yǎng)和社會現(xiàn)象,強調要經(jīng)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堅貞不屈。
第十則是個人修養(yǎng),強調要學會換位思考。
總共三類: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個人修養(yǎng)。
《論語十則》,是從《論語》中節(jié)選的有關學習方法、學習態(tài)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條語錄。這十則語錄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則都表達了精深的道理,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文字也頗具特色,句式整齊,音調和諧,讀起來相當流暢,富有感染力。
《論語》創(chuàng)作背景
《論語》是孔門弟子集體智慧的結晶。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論語》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chuàng)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并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論語》作者介紹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夏邑縣),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大成至圣先師”。
孔子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在世時就被尊奉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更被后世統(tǒng)治者尊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師、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